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

学科德育论文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1篇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进行的德育常有“假大空”之嫌,或者是“显而易见”,学生早已心领神会,课堂上配合得天衣无缝,实际上心灵没有任何触动。如教授8BUnit4Hostingacharityshow时,在完成课堂阅读任务后,我提出一个问题:“Whatcanwedoforcharities?”学生们马上踊跃发言,但我很清楚这些答案来自前一课所学的内容,我紧接着问“Whatelsecanwedo?”同学们马上沉默了。我打了一个伏笔,说相信同学们以后会找到很多答案的。下课后,我通过学校与我市的特殊学校取得联系,建议我班与特殊学校的特一(6)班举行一个联谊会。同学们有说有笑地去特殊学校参加活动,但是当我们刚刚踏入特一(6)班教室时,大家惊呆了,因为所有学生从来没有见过一群残障儿童齐聚在一起。还是我们的主持人反应快,及时调节气氛,大家在特一(6)的教室里度过了一个特别的下午。回到学校后的第二天,我重提话题:“Whatcanwedoforcharitiesforthedisabled?”同学们的讨论变得严肃、认真了,大家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有些同学主动提出,以后要当慈善活动的志愿者,身体力行地为残障儿童做一些事。英语教师要放弃那种“假大空”式的宣讲,引入一些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法,如价值分析、价值判断、角色扮演、社会模拟、社会探究等,做一些真事、小事、实事,让学生通过自由探究、审慎思考,做出深思熟虑的判断选择,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和自觉行动。

2.变冷漠说教为真情投入

在进行德育工作时需要教师真情投入。教师在应用德育素材实施道德教育时绝不能一贯以机械说教至上,冷漠而脱离生活实际,空洞而缺乏情感共鸣,这样是无法达到德育效果的。记得笔者曾经在课堂上讲解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完形填空时,被文章中真情所打动,眼含热泪,语气哽咽无法继续,停顿几分钟之后才继续讲解。教室内一下子寂静无声,同学们脸色凝重,甚至有几位女生眼中泪光闪闪。我趁热打铁地问:“难道我们不应该像文中那位失去双腿的孩子那样学会体谅自己的父母吗?”同学们的脑袋纷纷垂了下去,若有所思。不用说多少大道理,我坚信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那篇完形填空的答案和所含的语言知识。

3.变“高大全”的要求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时代,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发展,形成“大传播、全媒体”的大环境,同时对高职院校德育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针对此情况,本课题组对几所高职院校的学生做过一组调查,其中“在你平均每天花多少时间接触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以及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这个问题上,回答一小时以内的占12%,二小时以内占25%,三小时以内的竟然占43%,三小时以上占20%。由此可见无论如何干涉,都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就是互联网、手机、移动传媒等现代新技术产物已开始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当调查到:“你认为在课堂上播放电影、录像等,会影响课堂教学吗?”选择“不会,反而令课堂气氛会更好”占47%,选择“开阔视野,喜闻乐见”占46%,两项加起来占到了93%,而选择“会,影响学生上课状态”和“是老师偷懒的方法”的学生只有6%和1%,也就是几乎所有的学生渴望在课堂上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接受知识。一方面我们欣慰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担心大众传媒对学生无孔不入的影响,会导致学生良莠不分,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误导。

(一)乱花渐欲迷人眼———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受到大众传媒种种挑战

课题组在对几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一组调查,其中“你通常对哪些媒体资讯比较感兴趣?”时,14%的学生回答经济形势,15%学生回答时事政治,25%的学生回答体育资讯,35%的学生回答八卦娱乐。事实是娱乐信息往往是我们可知可不知的信息。就是这类我们认为无足轻重的信息,确实吸引学生的所在,这因为它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在这个传播途径全民娱乐的时代,一方面是灵活多变、信息丰富的媒体对学生人文精神的解构,形成学生信仰道德流失;一方面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就业压力大,导致学生以解构文化、解构政治、调侃社会的态度看待本来很严肃的事情,在大量的信息浪潮中,偏离正确的德育导向,而倾向于娱乐迷醉的内容。以电视节目为例,要相亲一股脑相亲,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缘来是你》、《百里挑一》等等,要选秀一股脑选秀,《快乐男声》、《中国梦之声》、《中国好声音》、《我要上春晚》、《星光大道》……极度雷同、千篇一律,于是为了博得眼球,往往出现各种极端夸张、内容肤浅、品位低俗的内容。媒体本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肩负起传播文明、营造健康舆论环境的重任,但现实是目前娱乐化泛滥,文化垃圾鱼目混珠,挤占了传统德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

(二)树欲静而风不止———高职院校人文学科面临大众传媒的冲击

这点在高职院校尤为明显,经课题组调查在几所高职中94%的学生没有读过四大名著,更毋庸说其他国学读本。而由于大众传媒主要从西方传来,肯定会有很多自由主义文化的影响,一些自由散漫的,甚至是别有用心的价值观随着引进或学习西方影视综艺等节目,在娱乐学生的同时对学生思想产生很多冲击,对高校教学产生巨大影响。而承载传统文化的人文学科最先受到冲击。“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同步进行,互相促进,人文学科的经典性、融合性,以及对人类的文明思想智慧的积淀,使得它能在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的冲击下,凸显真善美,唤醒学生的人格与心灵。所以,大众传媒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影响值得引起关注。

(三)嘈嘈切切错杂弹———大众传媒深刻影响着高职院校德育氛围成效

正如尼尔•波兹曼斯图尔特•麦克米兰在《娱乐至死》一文中提到,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迅疾发展,人们越来越想看到的是动感的画面、稍纵即逝而斑斓夺目的成千上万的图片。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性质又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要,来适应娱乐的发展。因此大众传媒成功地传播了固定化、标准化了的思想和情感模式,也水银泻地般的影响着受众的思想。高职院校作为层次较低的高校,学生已经有精神懈怠,自信心不足,进取心不强,一般的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来的状况。学校各级教育教学部门的压力不小,在教育管理方面,花费的功夫也不小,但大众传媒却通过几部电影、几个大综艺节目轻松的消解了德育的效果。这给传统德育构造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外部环境。因此积极建构新的、多元化的、个性化的系统德育教育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蝉噪林逾静———创新德育模式,切实建构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新型德育系统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千头万绪,但总体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大处着眼是说立意要高,坚持顶层设计;小处入手是说坚持抓常态、抓常规,坚持不懈地抓养成教育。

(一)建立开放共融的人文学科教学体系

与大众传媒背景下所形成的开放的文化多元化相适应,新时期的高职德育建设也必须建立开放共融的教育体系,尤其是人文学科更是首当其冲作为高职院校德育渗透的第一路径。高职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与创新能力等综合的人文素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兴起,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传统教育必然走向能力素养道德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教育。高职院校也应该顺应形势,加强人文学科的改革,使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的人文精神素养。首先,学校应高度重视人文学科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德育元素,号召人文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和改进教学设计,做到德育因素和学科知识的教学融为一体,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如大学语文、影视欣赏、音乐欣赏、大学写作等应经常结合教材,对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励志耐挫教育,开展生命教育等。其次要根据德育建设的要求,开拓思路、整合人文学科资源,组织任课教师,研究开发文化艺术公共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社会和学生的需要,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诸如:演讲与口才、播音与朗诵、戏剧表演、书法、绘画、手工制作、平面设计、声乐、器乐、健美操、球类、武术、散打、棋类等。增加动手实践、让学生养成主动研究新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人文教育的风采绽放于公共文化课程之中。让学生在校期间人文素养与职业能力比翼双成。最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较好的职业核心素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二)大众传媒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促进德育渗透

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探索尝试多元化的教学法,特别是电脑、投影仪、网络、电视、手机等多种传播媒介在课堂上能广泛应用,这些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了所教课程的形象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方便快捷的了解所学课程的前沿动态,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课堂内容,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实现最好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音乐欣赏》之音乐与美一节时,教师先播放《我的祖国》歌曲的视频,利用多媒体,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意境中,体会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自豪和对祖国的忱挚热爱,再联系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以及近代遭受的种种苦难,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传播了正能量。

(三)将媒介素养教育贯穿在传统德育课程中,让广大师生以慧眼来识别林林总总的媒介信息

其实大众传媒不是洪水猛兽,如果应用得当还能为高职院校营造更好的德育氛围。但在目前,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并未展开。据网上一项针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承认媒体有不良影响的仅占33%。不良导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82%的人选择“难以辨别真相”,71%的人选择“导致拜金的价值观”,54%的人选择“对社会现状或未来失去信心”;对于娱乐粉丝、歌迷的看法,选择“提供大家分享交流的平台”和“纯粹浪费时间和金钱”两个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分别占19%和31%,值得注意的是有49%的人选择了“无所谓”。大学生对传媒威力认识之缺乏可见一斑!一个社会占多数的从事职业技术的阶层中如果有太多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抱无所谓态度的人,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前景必然令人担忧。因此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通过讲座、论坛等形式传达正面的媒介素养教育,强化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分层次搭建德育教育平台,以德育活动为载体,打造精品校园工程,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等媒介创建融合互通的德育渗透模式

首先是要巩固主题团日、主题班会、系部大会这些常规的教育平台,系统规划教育主题(意志品格、明礼诚信、职业规划、就业引导等等)、精心设计教育案例。其二是要利用日常实习实训活动加强职业认同和就业观念的教育。从一入学开始,精心设计不同的主题、适应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有针对性的实施德育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三是创建“一系一品、一人一艺”培养工程,打造精品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在活动中实践德育目标。所谓“一系一品”是指每个院系都打造自己院系的“专业品牌”和“艺术品牌”。“一人一艺”指在校每个学生都要掌握、具备“技艺”和“才艺”两类才能。同时并行并发展学生的“职业性技艺”与“非职业性才艺”,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其四,要有效利用校园网络,积极探索网上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目前QQ、博客、微博在学生中已经十分普及,要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合理疏导,利用网络上的各种载体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使校园网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三、结语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3篇

1.利用流行音乐,在趣味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英语的语法和写作课往往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若在课堂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流行音乐,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在上读写教学FiveElementsofAStory(《故事的5个要素》)这一课时,在着重介绍5个要素时引用了来自美国Flocabulary公司的网站资源,教学内容以Hip-Hop(嘻哈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当学生看到配有文字和画面的Hip-Hop时,一下子就激起了学习的兴趣。Hip-Hop具有语言生活化、节奏明快、充满生命力和时代感的特征,深受国内外青少年的喜爱,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且歌词又体现了很多目前学生感兴趣的英美文化,这就在不知不觉地带动学生语言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了他们进行文化探究的欲望。流行音乐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输入环境,其重复性、连贯性和韵律感强的特点也有助于学生记忆和模仿,自然而然地从语言输入过渡到语言输出。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流行音乐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策略,真正的目的是通过音乐培养学生在学习上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也是高中英语学科德育渗透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利用影视资讯,在语境中感受中西文化的碰撞与PopularCulture相关的英文影视资讯能为学生提供最真实的语言材料,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西方文化。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利用影视资讯,能有效地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但是如何根据教材,选择适合高中学生的影视资讯,合理有效地运用于英语课堂,对教师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例如我在教学牛津S2BUnit1SufferingToBeBeautiful课文时,文章内容涉及了不同文化和不同年代的人们对美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了解当今流行文化中人们对美的理念,通过师生的交流和辩论,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美的正确理解。教学中,我选取了多芬公司拍摄的一段时长为1分钟、名为Evolution的视频广告让学生观赏。短片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了一个长相普通的女孩如何在化妆师、灯光师、造型师和Photoshop软件的包装下,成为公路旁巨幅广告牌上完美无瑕、众人瞩目的超级模特。广告最后打出一句字幕:Nowonderourperceptionofbeautyisdistorted.(毫无疑问,我们对美的观念已经被扭曲了)。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在辩论中运用课文内容、视频内容,并结合自己的具体事例,以NaturalBeautyorSufferingToBeBeautiful为题进行分组辩论。高中学生正处于爱美的年纪,流行文化所传递的对美的观念和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学生对美的观念。当中学生过多关注这些流行文化中所传递的“美”的时候,他们就会忽略了自己身上固有的自然美。有的学生会为自己的长相而感到自卑,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更是缺乏自信。如果教师能结合教材,引入恰当的影视媒体资讯,让学生在感知文化差异的同时,发现并懂得欣赏自身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鼓励他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看待自身的形象,从而更全面地界定美的内涵,变得更为独立、自强、自信和聪颖。另外,学生也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包容和理解各种文化中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诠释,尊重个性,尊重差异。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利用影视资讯,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感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显得尤为重要。

3.利用报纸杂志,在阅读中接触社会、了解文化报纸杂志在报道新闻时事的同时,也反映了流行文化的动态和时代的发展,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学生可以了解社会状况、生活时尚、风土人情。随着网络的普及,电子杂志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且因其更经济、更迅捷、信息量更大、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而变得越来越普及。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适时利用报纸杂志,那么一定会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例如在上海牛津英语S1B单元中,主题为Problems&Advice,其中的课文WhatShouldIDo的内容是三位学生以匿名的方式写给校园刊物“Counselor''''scorner”栏目的信件。在信件中,学生诉说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并向栏目咨询应该怎么办。高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如能结合课文内容,从报纸杂志中选取同类内容,推荐给学生阅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在面对社会不良现象时,恪守良好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这无疑能给予学生极大的支持、鼓励和帮助,促使他们在困境中崛起,消除迷茫,减轻痛苦,同时也达成了本课的德育目标。如《二十一世纪英文报》中的双语新闻BritonsDressForTheOccasion,介绍了如何帮助那些患上“社交恐惧症”的大学新生克服害羞心理,融入正常社交;新闻AntisocialNetworking则对现今社交网络中的“网络暴行”现象进行了讨论,揭露了这些“暴行”背后的隐患等。学生对这些语言材料会非常感兴趣,因为它们都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现象,在教师的阅读策略指导下,这一方面能让学生接触到真实、鲜活的书面语言,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接触外面的世界,了解多元文化,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的道理和方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利用广告媒体,在赏析中培养学生鉴赏和评价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广告正以平面和数字化的形式,通过报纸杂志、巨幅广告、电视、电影、网络视频等途径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这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因为在这些制作精良、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广告中,反映出了英美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接触西方文化和社会的语言材料。但是,当教师在充分挖掘英语广告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时,也应培养学生对广告的鉴赏和评价能力,从而理性且客观地接受广告所传递的信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例如牛津英语S1BUnit6LittleSpendersareBigSpenders的话题涉及广告以及广告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本课的主要内容为一篇报刊文章LittleSpendersareBigSpenders以及三封读者来信BadforChildren、SillyToys、NothingWrongwithCommercials,其中分别表明了读者对广告和广告商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教师可以以此为教育契机,帮助学生认识广告的本质,当一名理性的媒体消费者,正确地看待广告对自己行为、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事物,从学生时代学会理财,养成正确的消费观:BeaConsumerHero,notaConsumerZero!StandupagainstthepressuretoBUY!

5.利用社交网络,在互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学习随着网络的普及,如今的中学生不仅是流行文化的消费者,更是网络流行媒体资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大多数学生在网络上都有自己的博客和空间,他们在网上与同学、朋友分享着自己的文字、照片、故事、视频等。换句话说,如今的中学生除了学校,网络俨然已成为他们的另一个世界,每天都会利用课余时间更新网络日志和空间,也会花时间去浏览别人的网页和空间。教师若能把学生的这种网络习惯与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一方面能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在关注和编写网络内容时,做些更具意义性、创新性和挑战性的事。比如上海牛津英语S1AUnit3阅读课文PlacesofInterest的主要话题是旅游,文章的内容是一位北京的中学生Wendy为她即将来中国旅游的英国笔友从旅游小册子上收集而来的旅游资料,其中分别介绍了中国的长城、上海博物馆、西藏布达拉宫以及桂林的漓江。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利用社交网络日志,以AuthorBlog的方式,通过景点的介绍和学习,主动参与这场旅游文化交流的盛会,让学生进一步扩大视野,在了解祖国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的同时,导入文化,并分享各自的旅游心得,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会分享、学会学习。

二、结语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硕果累累,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我们可以利用相关史实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如讲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可以引用17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培根的评价: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没有一颗星星能比它们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力了。又如,讲到万里长城时,为了突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可以加入这样一个事实: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它融汇了古人的智慧、意志、毅力以及承受力。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二、利用历史杰出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所有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哺育青年的沃土。如古代就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保卫黑龙江流域等,这些都可成为教育学生对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极好素材。又如,陈玉成面对敌人的刺刀,高呼“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表现了他为了理想、为了革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再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变法的成功而率先垂范,笑对死亡。还有胸挡枪口,牺牲生命;舍身炸碉堡,为国捐躯等。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都会使学生为之动情,利用好这些生动、感人的素材,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激励广大中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

三、利用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史实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既颂扬英雄人物,又贬斥丑陋角色。在讲到反面教材时,我们不妨用对比教育法,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也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讲到岳飞抗金时,引导学生把岳飞和秦桧这对正反人物活动进行对比,岳飞的精忠、英勇和秦桧的卖国、可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学生从对比中受到岳飞精神的感染,从而抛弃秦桧那种千夫所指的价值取向。又如,讲到《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时,联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现实,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出现相反结果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利用历史中“法”的演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历史教材中多处明显提到法制,我们要善于捕捉,让学生对法的沿革及其实质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从而受到法制教育。在历史教材中,中国史部分最早提到“法”的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此后,有更严酷的秦法。汉朝的刘邦更是主动守法,与民“约法三章”。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巩固革命成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了后来的护法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法”更加重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而奋斗。世界历史教材中,也不乏“法”的例子,如《汉谟拉比法典》,成为奴隶社会法制的典范。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法的作用、法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法制观念,并最终自觉守法,这对于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是大有裨益的。

五、结语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5篇

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管理人员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遵守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等的全面管理。教学管理一般划分为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其任务包括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明确教学工作目标,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不紊地运转;建立和健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明确职责范围,发挥管理机构及人员的作用;加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管理;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促进教学工作改革;深入教学第一线,加强检查指导,及时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务行政管理工作。关于学科德育的界定不少,尚未形成全国统一性的概念。如:闽江学院林彤老师提出的:学科德育是指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思政治品德等教育,学生通过接受教育使特定的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活动;嘉庆学院郭维平教授提出学科德育主要是指学校设置专门学科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作者比较偏向于钟国良老师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中发表《试论学科德育的基本内容与功能》一文中关于学科德育概念的界定:“学科德育”是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逐渐自然地渗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中。教学管理与学科德育两者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高校是社会主义的大学,最终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虽然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涉及的领域也不同,但是归根到底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学校的教育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以德育为先。教学管理的作用就是确保学校教学的正常运行,确保“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管理高效有序地开展,将进一步促进各学科的发展,为学科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而且教学管理与学科德育在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将更有利两者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学科德育教育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对所有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教学管理起综合指引作用。由此可知,教学管理是实现学科德育的重要环节和途径。

二、存在问题

(一)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1.教学管理队伍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教学管理队伍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领导、教务处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院(系、部)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主任)、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管理队伍担负着学科建设日常工作的各项开展,对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有着天然的优势并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而且由于学生就业压力所带来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思想,致使教学管理队伍的人员只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忽略学科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制定、优秀教师评比、教学成果奖评比等教学管理工作开展中涉及学科德育的内容很少,学科德育被弱化和边缘化。

2.教师对学科德育认识不足。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但是很大一部分教师还是认为在学科中开展德育工作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承担的工作。虽有一部分教师知道要开展“育人”工作,但是由于自身意识和水平不高,对在学科中如何开展德育工作认识有限,也无法在教材中挖掘出德育内容,致使广大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专业技能传授上,使学科德育工作“被”忽略。

(二)评价标准缺少德育因素

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但评价的指标大多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听课情况、是否运用多媒体课件等指标为主,与德育相关的指标一般是与教师的道德行为有关,明确将学科德育作为评价标准的少之又少。由于评价标准中缺少学科德育的指标,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掉这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组织评选学校的优秀教师或者是教学名师。评选的指标多以教师完成的课时量和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为主。甚至很多学校都是“唯科研论”。承担课题多、多、课题所获资金多的教师在评选中占的优势非常大,也让别人看起来“有面子”。由于评选条件中缺少学科德育指标,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很少关注学科德育。

(三)缺少学科德育沟通平台

由于对学科德育的认识不足,虽然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天职,但是很多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缺少搭建各学科之间德育沟通的平台,单纯地认为只要是与德育相关的工作都应是学工部门完成。因此,学科内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教师很少针对学科德育的内容进行研讨。交流的缺少导致在教师教学意识中学科德育意识的弱化,久而久之在教师的教学体系中学科德育的内容将“缺失”。

三、对策研究

(一)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学科德育意识

有什么样的意识决定有什么样的行为。要广大教师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德育,必须先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度形式规定每学期教师必须接受相应学时的在岗培训以此提高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接受培训的学时可作为职称晋升、年度考核中的继续教育学时,以此提高广大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培训可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学习结束要求教师递交学习心得或学习论文。通过培训和学习论文的思考,目的是让广大教师时刻清楚且意识到各学科和每门课程都有育人的功能,每一位学科的教师有肩负育人的职责。通过培训可使广大教师以更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真正做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培训可使教师有意识地挖掘学科中的德育教育资源,传授学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德育修养。

(二)构建学科德育平台

学科德育的发展较学科的发展相对滞后,除了队伍人员意识淡薄之外,缺少各类学科德育发展的平台也成为影响学科德育发展的重要环节。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就学科德育的发展构建各类发展平台,以此促进学科德育的进一步发展。

1.构建各学科教师沟通平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属于显性教育,其他学科的德育知识不可能生搬硬套到该门课程中,需要教师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知识才能呈现,属于隐性教育。由于教师自身水平因素的影响,并不是每一教师都能很好地从学科中完全挖掘出德育知识。此时需要学科教师间的相互学习和沟通,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的沟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德育知识方面的敏感性相对一般教师要高。两个学科的教师沟通有助于专业学科教师从专业知识点中挖掘出德育知识。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应为各学科教师构建多种沟通平台。如:建立学科德育发展论坛,让广大教师就学科德育的发展在论坛中讨论,也可以就某一方面的学科德育知识进行探讨;或者建立学科德育之家,给各学科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和设施,让各学科教师有机会面对面交流探讨学科德育问题。国内知名的大学都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虽然教师发展中心涵盖的内容很多,覆盖面比较广,但很多教师发展中心都有教学咨询服务职能,由学科专业专家组成的团队为学科教师解答问题。一旦教师有了学科德育意识,针对这方面的咨询必定会增加,建立教师发展中的模式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很有帮助,值得推广。

2.构建学科德育教学平台。

上好非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德育比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教育效果更有效。教学管理部门可建立学科德育教学网站,网站可由文件精神、学科教师教案、教师上课视频、学科德育教学讨论区等模块组成。教学管理部门组织专家组对有代表性的学科和教案进行网上点评,重点突出学科德育方面的特色和不足。教学管理部门还可安排专家随堂听课,安排现代教育技术部门的人员现场录制学科教师上课情况,然后由专家组进行点评,并将点评意见上传到网站上。专家组的点评除专业点评外,应针对学科德育方面进行重点点评。通过构建网站沟通平台,使广大学科教师吸收专家的点评意见,学习如何挖掘学科中的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学科德育科研平台。

学校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辅助,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必须辅以科研工作,没有深入的学科研究是不可能上好学科课程或提高学科课程的“层次”。教学管理部门应鼓励广大教师申报以学科德育为课题的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特别是专业学科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申报的项目。在项目研究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严格考核,督促教师实实在在地研究学科德育,对学科德育项目的优秀成果予以广泛宣传,让广大教师学习借鉴,并对优秀成果大力奖励,激励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管理部门还应与科研部门沟通,在科研课题申报指南中有意识地指导非思政科教师申报学科德育课题,对于学科德育课题未结题的项目允许教师再以主持人的身份主持其他课题的科研项目。在学校中形成教师积极申报学科德育课题项目的氛围,以此达到科研成果反哺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完善学科德育制度

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制定相关制度维护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教学管理制度对学校的教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性,良好的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科德育的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

1.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

专业培养方案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着重要的指向作用,它让师生都清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在审核各学科专业培养方案时应有意识地对制定目标的学科教师给予学科德育方面的导向,以便于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

2.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学科德育要求。

各门学科教育由具体的各门课程所构成,当专业培养方案中增加学科德育内容后,各门课程教学大纲中相应增加学科德育知识,这样才能更加细化该门学科的德育内容,更有利于提高学科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生可通过入学教育、班会等方式接受本学科德育教育,上《网络安全》课程时,教学大纲辅以网络诚信教育、网络“黑客”法制教育、网络侵权行为教育等,则更有利于提高该门学科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对该门学科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3.完善管理制度中的学科德育标准。

教学管理部门每年都会有一些常规的评比活动,如: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学期教学质量检查、教学成果奖评比、教学名师评比等活动。教学管理部门对这些活动进行评比时应该加重学科德育的标准,检查考核时多关注学科教学是否挖掘学科德育内容,教师上课是否有学科德育内容,教师学科道德行为是否符合规范,教师是否有科研成果道德行为失范问题,评选教学名师时更应以师德为首要评选条件。通过在管理制度中完善学科德育的标准,以此来鞭策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学科德育,更应在行动上践行学科德育。

(四)通过竞赛践行学科德育

提高学科德育效果,“言传”非常重要,但“身教”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真实性”。促进学科学习,参与学科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在竞赛中可以通过教师的个人魅力影响、引导和教育学生。如: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大赛等。学生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不仅会遇到知识性的问题,还会遇到很多其他困难,这对大学生在毅力、信念、诚信等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作为竞赛的指导教师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学术风气正派等行为深深地影响着参赛学生。广大学生纷纷以指导教师为榜样,为崇尚科学追求真理不断努力奋斗。

四、结语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6篇

各学科的教学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圆周率,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科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而不要生拉硬扯只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要使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红军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教育: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等。通过此类活动与学生交流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做些什么,让我们小处着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开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7篇

因为化学与自然科学各分支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展化学教学设计和实践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应只限于本学科内部,还应该拓展到中学物理、生物等科学学科;不仅限于中学阶段的相关课程基础,还需要回溯到小学科学——因为这是中学科学科目学习的基础。哪些科学知识在小学已经涉及——可以作为化学教学学情分析的依据,避免简单的重复;哪些科学技能已经为小学生所掌握——还需要在中学强化、应用和延伸;哪些问题学科性更强——值得在初中理化生学习中进一步深化,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深入探索。本文研究的“衔接”指的是科学课程的“纵向衔接”,主要研究初三化学与小学科学中化学内容之间的衔接,关注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中的相关内容。

2研究方法

本文选取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教材进行文本分析,试图针对教材衔接中体现的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以及方法运用进行探讨。首先,整理出小学科学教材中与初中化学相关的核心内容,进行分类对比,了解对应性,探讨知识广度;其次,对比小学科学与初中化学课程的核心概念,了解小学科学学习对化学前概念的影响,探索衔接中知识深度的把握;再次,整理小学科学阶段在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对于化学研究方法和探究技能的基础作用。目前九年级化学教材和小学科学教材版本众多,为了充分考虑实际衔接情况,并没有考虑同一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而是选取笔者所在的南京地区所选用的教材。小学科学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郝京华主编的版本,而初中化学则选取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修订版。

3初中化学和小学科学教材衔接特征

3.1知识广度

小学科学涉及面广,其中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分布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与空间科学三大领域中,比较集中在化学变化的初步认识、身边典型的化学物质等方面,少量涉及化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例如,初中学习“身边的化学物质”之前,初中生已经对氧气的助燃性、空气的组成、二氧化碳与石灰水的反应、水的溶解性质、铁生锈、作为酸碱指示剂的紫甘蓝等有了初步了解,而中学化学教材对于这五个二级主题则有所展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点。现以“我们周围的空气”主题为例进行小学科学教材和初中化学课标的知识点比较。小学科学中只是简单了解到氧气助燃性,但不了解体现助燃性的具体化学反应;二氧化碳和澄清石灰水产生的白色浑浊早为学生所熟知,对于石灰水仅停留在名称的知道层面,也没有深入到浑浊的具体物质。小学科学中涉及到的化学物质主要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十种左右,往往停留在了解具体的反应现象。基于此,涉及面更为广阔的初中化学课程,呈现层出不穷、性质各异的物质对于学生来说本身就体现了足够吸引力。

3.2知识深度

美国最新推出的《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共通概念及核心概念》将“学习进阶”作为学习期望的核心表述形式,认为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就像爬楼梯的过程,学习进阶的中间过程类似于楼梯逐级上升的台阶,各个台阶象征着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达到的理解核心概念和科学操作技能的不同水平,其理念要求中小学科学课程在宏观上必须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课程内容均指向科学素养)与连贯性(各学段所学内容具有良好的关联和衔接)。在我国,小学科学是学生系统接收科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小学科学的教学内容为中学生理化生地的学习提供了广泛的知识基础。就化学学科而言,多个科学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已经出现,但限于小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历,小学科学不可能对某一化学主题概念进行全面、清晰的表达,教师也不能对学生进行精深的讲授和分析,只能在有限的生活经历基础上加以感性认识和简单辨析,所以初中阶段还需要围绕核心概念加以整合和发展。“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九年级化学学习中的第一组重要概念,变化观也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学科观念。学生在小学六年级时就已经接触到了“化学变化”——只是此时没有专门提及这个概念。在小学科学教材“蜡烛的变化”中,以蜡烛的变化特征将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小学科学不关注概念的界定,尚未清楚物理和化学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分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将重心落在学生的体验和观察。而且在生活经历中,学生或多或少积累了些化学关注的主题内容,但是由于民间传说、媒体报道的误导,往往存在很多迷思概念,化学课程教学的作用就自然体现。当然,小学科学阶段对于“化学变化”的认识只是科学启蒙,对于其深入理解还需要在化学各模块教学中不断升华、进阶。

3.3科学方法和技能

无论是小学科学还是初中化学都很关注科学探究。这种科学技能实际上既包含心智技能又包含动作技能,即要动脑又要动手。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在每一册都安排了一章“科学过程技能”专题,平均每个专题安排一到两种技能,它们不仅体现科学工作者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必须具备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技能,也成为初中理化生开展探究教学的技能基础。小学科学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科学探究”模块都是采用集中专题与分散融合的综合呈现方式。初中化学重在第一章安排“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作为“科学探究”的启蒙,以两个典型案例呈现化学学习特点和科学探究全过程,但很多科学过程技能的掌握和应用,还依赖于小学科学的学习作为基础。小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动作技能还停留在简单操作,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层次较低。相比较而言,九年级化学由于学科性的增强,除了要求完成基础学生实验,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小学科学和九年级化学教材中铁生锈实验的设计极其相似,均关注观察、假设、交流等技能,尤其在控制变量方面同样给予学生思维的启发,但九年级化学教材在蒸馏水和干燥剂的使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实验的成功——毕竟小学生知识所限,考虑问题不全面。从“铁”到“洁净无锈的铁钉”,“水”到“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馏水”都是对恒量和变量的准确描述与定性,更加凸显科学研究过程中需要的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当然,正因为该实验的小学基础,初中阶段还可以适当增加开放性,减少教师的指导成分,将更多思考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4处理教材衔接问题的途径

由于我国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科课程是分别设计的,小学和初中之间、初中和高中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大量脱节现象。据不完全调查,现有初中化学新课程和小学科学课程的衔接存在明显缺失:鲜有中学教师主动了解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理科教学并未切实建立在小学科学的学习成就之上;小学科学课程在一线教学实践中落实情况较差,很多小学客观物质条件不具备或关注不够,实验活动开出率低,小学科学课程形同虚设;科学任课教师多为其他学科兼职教师,即使是专职教师也存在科学思维狭隘、科学素养薄弱的现状,导致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或观念传递存在一定的科学性错误,需要初中理化教师更正和指引。

4.1关注小学科学,全面了解化学相关学情

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开展学情分析往往有所局限,认识或只关注化学教材已学内容,或只联系初中物理和生物的学习,从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综合性来看是十分不利的。根据以上教材对比,我们挖掘出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与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认为小学科学作为科学教育启蒙阶段,其内容设置、实践设计都会对初中的理化生教学产生影响。科学教育工作者需要基于学习进阶研究对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进行整体设计,合理规划,对每个学习阶段提出符合学生科学认知发展水平的要求,从而实现各阶段科学课程的无缝对接,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连续一致的发展。初中化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在小学科学中知识、技能的获得情况,避免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避免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分析不完善,应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去关注初中和小学所学内容的差异。建议化学教师可以借助学生档案了解其小学阶段科学课的开设情况,便于掌控化学教学与小学科学的联系点;利用课前交流、问卷、测验、课堂导入时候的开放式提问或实验问答等掌握学生的前概念。

4.2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已有基础

九年级化学课堂,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小学科学中建构的已有概念,启发针对新旧知识中产生矛盾的思考,从而促使学生的开放性思考。笔者设计了相应的提问,表现基于小学科学的化学学科提问。

4.3利用学生已有基础,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学生常常对于缺乏基础、难度较大的问题具有畏难心理,而个人生活经验、学习背景对新知识的建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引导学生回顾旧知、思考已有基础、选择性加工和应用新信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小学科学中已经在四年级开辟主题“我们吃什么”和“怎样搭配食物”,并安排设计食谱活动,所以九年级《化学与生活》“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教学,可以设计成食谱活动的延伸: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食谱,从食谱中的肉蛋引出蛋白质,介绍蛋白质是如何被人体利用的;通过分析食谱,纠正学生对蛋白质存在的认识误区,了解人体内重要的两种蛋白质:血红蛋白和酶。再看食谱:从食用油的添加引出油脂,区分植物油脂和动物油脂的区别。此时学生已经深入体验到物质、能量、变化等核心观念,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蛋白质、糖类和油脂的供能作用比较。三看食谱,由饭店用餐结束后都会上一道果盘,引出维生素的学习。

4.4增强学生微观理解,加强化学学科特色

学科德育论文范文第8篇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科学、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内容,充分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奥妙观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学习《溶解》单元“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一课,在给蒸发皿加热时使用石棉网是不妥当的。在化学中规定,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需要使用石棉网的仪器:烧杯、烧瓶等;不可以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这样才能对每课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二、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在高效的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小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有效调动,可以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设计日常的教学行为。传统的课堂,就是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有时候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于教师所讲的内容和书本上的知识完全没有兴趣,整个课堂没有生气。这些都不利于新课程改革下的科学教学,不利于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每一位科学教师都要确立每一位小学生都可以学习科学;让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不同水平的科学;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学习科学;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着手,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同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尽显科学课的有效教学。使科学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有效化。

(2)积极探索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有效的科学课堂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乐趣。例如在《电和磁》的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对此产生兴趣,笔者让学生自己进行提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电和磁的转化的学习积极主动,进而让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探究问题,并且提出相关的疑问;诸如电流通过导体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封闭的导体在磁场中作截割磁力线的运动会产生电流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为学生探究科学知识奠定了有效的学习基础。

友情链接